(Shot with GRD3, @Berlin)
首圖是德國地陪帶我們去的跳蚤市場,
第一次逛國外的二手市場,
看什麼都很新鮮,如果是自助旅行,
建議一定要到當地的市集、傳統市場看看,
才不枉自助旅行、深入當地文化的意義
這次去柏林,除了感覺當地天氣、空氣都讓人很舒適,
(我從小就是個過敏兒,去到柏林卻完全可以感受當地空氣的乾淨!完全沒有過敏)
柏林是我第一個造訪的歐洲城市,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地方,
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古老傳統的歐式建築矗立,
轉個街角又可以看到現代街頭塗鴉,雖衝突卻又顯現出不同文化間的融合。
在台灣我沒有逛過二手市集,但是在歐洲逛的時候,
隱約可以感覺人們只是想趁空閒時間,來挖挖寶、看有沒有什麼新奇的人事物,
置身在其中,感覺更是愜意
(別忘記逛二手市集一定要買罐柏林啤酒融入一下當時氣氛)
在二手市集裡,除了皮件、家具之外,
當然也不乏下圖中大叔賣的手工皂或是看起來很像私家釀造的果醬
還有薰衣草什麼的
逛二手市集之後,跟朋友往周邊公園散步,
偶然看到廣場上人潮聚集,人山人海的,我們當然也要湊過去一探究竟!
這就是自助旅行的好處,可以完全隨興、沒有時間壓力
原來中間的小帳棚有音響和麥克風,
可以讓在場的人點歌、再到帳篷處唱歌,或是要跳舞也可以XDDDD
現場氣氛超嗨的!!!
也在這裡見識到外國人的熱情大方啊!!
(這種休閒娛樂在台灣應該嗨不起來)
下方是我錄的影片,建議要播放聲音才知道在幹嘛
接著推薦另一個也是在菩提樹下大道上的知名景點: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
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
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
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在德國歷史上,布蘭登堡門象徵著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
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
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線上,
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之間的分界線,
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徵。
1990年兩德統一後,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
理所當然的,成為遊客造訪柏林必去景點,
遊客絡繹不絕的,完全拍不到沒人的照片
因為我只有帶GRD 3,是定焦鏡,拍不出來布蘭登堡門上方的雕像。
查了資料之後,才知道是尊描繪著希臘和平女神的青銅雕像。
這尊青銅雕像描繪了戰車上的希臘和平女神厄瑞涅 (Eirene),
手持普魯士杖與老鷹,駕駛著四馬戰車。
法國占領柏林後,這尊雕像被拿破崙作為戰利品運送至巴黎,
而在滑鐵盧戰役之後,德國則以勝利之姿將這尊雕像迎回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奮力阻止蘇聯在此升起旗幟,因此擊碎了厄瑞涅女神像;
然而,隨後又有另一場暴動。
所幸,經過徹底的修復後,這座戰車又恢復了過去昔日的青銅光彩。
另一知名必訪景點,就是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äude。
在布蘭登堡門附近而已,若要前往參觀,需要提前預約,
建議一定要預約前往參觀,沒有預約會被擋下來,進不去喔!!
我們是德國朋友幫我們預約的,
若有預約需求的可以參考此篇是背包客棧的網友分享的詳細步驟。
進去國會大廈前會需要先排隊,屆時秀出預約文件即可,
也會有類似機場般的安檢,在一批一批由工作人員帶領進入搭電梯。
入內之後會沿著裏頭的環狀步道一路往上走,
越往上走,就會離上方的拱頂越近。
這個拱頂是許多遊客前來參訪的主因之一,後來也成為柏林的一個標誌。
資料顯示:樓頂上的拱頂直徑38米,高23.5米,重1200噸。
它的鋼鐵骨骼由24根豎直的肋(每根之間有15度的距離),
以及17根水平的環(每根間有 1.65米的距離)組成。玻璃的總面積為3000 平方米。
由陽台看拱頂會如下圖。
除了可以看到拱頂整體之外,也可以俯瞰柏林城市、電視塔和柏林大教堂,
只是當時我們去的時候時間已經晚了,看不出來
站在陽台往地面看,突然我看到下圖這個字:[Der Bevölkerung],
覺得應該有什麼含意,就將它拍下來了,
回台灣後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個藝術創作。
[Der Bevölkerung]在德語中是人民的意思,
但這藝術曾經引起不小的爭議。
原因跟過往的德意志歷史糾葛有關,有部分市民覺得這個詞有貶低德國人民的意思,
若有人想深入了解,可以參考此篇研究:
「為人民服務」的政治藝術 柏林國會大樓裝置藝術品的爭議
以上是具備當地文化及歷史文化的景點分享(自己說一點都不害羞),
推薦給正在規劃柏林行程的人參考囉